杳杳寒山道,千年回响声
——寒山诗的域外解读
作者:张永奋(北京言语大学副教授)
寒山和拾得是唐代两位高僧。相传寒山原是长安人,少年时学书习剑,年逾三十,因数次科举不第而遭家人萧瑟,遂抛绝红尘,归隐露台寒岩为僧,号寒山子;而拾得是国清寺丰干禅师在路旁边捡到的弃婴。两人身世困难,历经种种窘迫,遍遭人世白眼,机缘所至,相逢于露台山,引为知音。他们一同习佛法,吟诗抒怀,特别是寒山,常常题诗于山林岩石之上,或记山林幽隐之趣,或警励时俗,大略皆明浅如话而又微言奥义。唐朝赋有才华的诗人灿若星斗,寒山诗的影响力远不及李杜。不过期过世异,风水流通,沉寂了一千二百多年、在我国知者寥寥的寒山诗遽然在20世纪中期的欧美国家呈现了被翻译、被研讨的热潮,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加里·斯奈德 材料图片
Ⅰ 阿瑟·韦利对寒山诗的平面解读
1954年9月,一位年近古稀的英国汉学家在欧洲闻名杂志《邂逅》(Encounter)上宣布了27首英译寒山诗。他就是西方最早解读寒山诗的翻译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
韦利从学者的视角对寒山诗进行了“二度发明式”的解构与重塑,但就风格而言,他对寒山诗的解读是平面的,所持的情绪是客观镇定的。
若将中文古诗直译为英语,常常不行避免地会损耗一部分原作的诗意。深知于此的韦利在选材时倍加当心,只选译那些他确定译成后仍有明显诗篇特质的著作。所以寒山那些具有稠密怀旧颜色与描绘山林野趣的诗便成为韦利的首选。细细揣摩,咱们不难发现韦利选译寒山诗中深埋的逻辑线——从开始喜看爸爸妈妈读经与妻子织布、携儿摘山果的夸姣儒生,到一败涂地后遭家人非难萧瑟而离家流浪、饥寒备至的失落贫士,直至终究看穿存亡、了悟超逸的寒岩山人,译者以时刻为轴,将27首寒山诗绘为一幅缓缓展示寒山终身际遇与情感改动的画卷。
韦利将原作者和译者的联系喻为作曲家和演奏家,重视译文的忠诚性和言语的流畅性。他建议直译,不作随意分析,很少转换他以为承载着诗篇魂灵的原诗意象,故而他的翻译在用词、结构及言语风格上与原作尽力坚持一致,最大极限地使原诗意象在异域文明中找到适宜的对应。韦利清醒地意识到用英语发明出与中文诗篇相似的音韵作用是不行能的,若过火重视韵律作用只会削足适履,危害言语的活力,所以他干脆抛弃了对押韵的寻求。
在其翻译的第八首寒山诗中,韦利就采用了直白的、平面式的解读:
我爬上了通往寒山的小路;
向上的路好像没有止境。
山沟如此悠长,大地如此新鲜;
溪水如此宽广,森林如此繁密。
不论有雨无雨,苔藓湿滑;
不论有风无风,松树鸣唱。
谁能使自己逾越这人人间的纠缠,
和我一同坐在白云之中?
该诗原作中,寒山以“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毛毛”创设了空灵幽远的意境,并辅以“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描绘出一幅不受外界风雨影响、天然万物坚持本真的鲜活山水景色画。韦利很好地复原了其间意境。对“道”的翻译,韦利用了“path”一词,而且以“向上的路”(the way up)一语双关,既是写实,又是虚指,标明韦利关于寒山诗中的意象掌握非常到位。但寒山原作中第二句对榜首句“寒山”的重复在韦利译诗里没有得到表现。实际上,寒山以这种意象的重复展示达到了两层作用,一方面用以着重主题,另一方面在乐律上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在不经意间增强了对孤寂感的烘托。这样的顶真方法在寒山其他诗篇里也屡次呈现,而韦利译诗往往在此处有所耗费,使原诗之锚不行明晰,一同也丢掉了原作的乐律之妙。
正因如此,他的部分译诗显得结构有些松懈,主题无法凸显。一同也可看出韦利并没有真实深化寒山的内心深处,关于诗里的深入内在、漫长意蕴无意抑或不能触及,这可能是韦利的寒山译诗在英国反响平平的主要原因。
南宋马远《寒山子图》(部分) 材料图片
Ⅱ 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体悟解读
不同于韦利,美国闻名诗人和翻译家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不只对寒山诗的翻译落于纸笔,更是用举动践行了寒山的理念。可以说,他对寒山的解读带有立体、身心合一的特色。
在一次日本艺展上,斯奈德恍然在一幅水墨画里的寒山身上看到了自己。从小在荒莽山野中的日子和成年后的禅修阅历,使他在后来读到寒山诗经常感“于我心有戚戚焉”,故而他选材的焦点异乎寻常。三百多首寒山诗中带有“寒山”的共29首,而斯奈德选译的24首诗里,有22首均含“寒山”这一主体意象。细品他的译作,他的伐木工人、护林员、禅宗研习者、诗人等一系列身份明晰可见。他比一般译者对天然更了解、更接近和更酷爱,因而也更能深入理解寒山、转述寒山。斯奈德事必躬亲,好像寒山把自己与草木溪水浮云松风融为一体,他在加州山岭亲手造屋落户,远离俗世喧嚣,以此方法回归天然。他翻译的以“粤自居寒山”开篇的五言十行诗,好像是他与寒山一同的日子描写:
久住寒山里,似已许多年。
散步林溪间,安闲观万物。
山远人罕至,白云聚汹涌。
薄草作床垫,蓝天是锦被。
乐于石头上,六合任改动。
除了将原诗第二句带有夸大口气的“从前几万载”,平实地译为“似已许多年”外,中心的六句,“任运遁林泉,栖迟观安闲。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彼苍为被盖”,既是寒山隐居日子的日常,也是译者长时间山林日子的感触,他简直原味译出。最终两句也根本忠诚于“快活枕石头,六合任变改”的原文。只要关于山野日子真实了解和酷爱的人,才干体悟山间日子的安闲沉着和高兴。
在选材上,韦利自言在翻译五言诗方面颇有心得,而对寒山的七言诗概作逃避。而斯奈德“英勇”地选译了四首七言诗。但坦白地说,他在驾御七言诗方面好像尚缺火候,如翻译以“久住寒山凡几秋”最初的七言八句诗时,他删去中心四句不译,将全诗重心置于最终两句,以“Hungry, I eat one grain of immortal-medicine. Mind solid and sharp; Leaning on a stone”(饿了,我吃一粒长生不老药。心意坚决而敏锐;倚在石头上)对译“饥餐一粒伽陀药,心肠谐和倚石头”,没有传达出原诗中悠然自得的意味。另一首以“我家本住在寒山”最初的七言诗,在英译中也丢掉了许多夸姣意象。
在言语风格上,相较于韦利,斯奈德用词更为浅显直白。如对“谁能超世累”,韦利译为“谁能使自己逾越这人人间的纠缠(Who can bring himself to transcend the bond of the world)”,斯奈德则译成“谁能跳出这人间的捆绑(Who can leap the world’s ties)”,显得更为形象简练而又轻盈灵动。关于寒山用古拙新鲜的唐代俗话作诗的方法,斯奈德非常欣赏,由于将白话文作为诗篇的言语,意味着向所有人敞开。
但选材特色和言语风格绝非两位译者最明显的相异之处。身为诗人的斯奈德时不时会化身为“美国寒山”,以一种非常霸蛮的方法将原作的时刻线从千年之前拉到现代。如翻译以“重岩我卜居”开篇的诗时,他将最终两句“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翻译成“去告知那些用着银器和轿车的家庭,那些喧闹和金钱哪有什么好处?”这完全是他借原作者之名对现代消费主义者宣布的“魂灵拷问”,不只将原诗平缓的陈说口气转换为盛气凌人的反诘,还将浸透我国元素的“钟鼎”换成了“喧闹和轿车”,特别“轿车”意象的横空呈现,像一匹怒气冲冲的野马突破了惯例翻译的藩篱。但人们不得不供认,他的译诗篇篇都落到了现代美国年轻人的心田里了。斯奈德对寒山诗的二度创造,是在结合年代要求与自己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对原诗内在进行的深度掘发与深层次复原。两个不一同代的诗人好像在某种玄幻空间达到了禅境心灵上的相通。斯奈德的老友金斯伯格将他称为“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诗人中最仁慈、最勇于梦想、最具有才智的一位”。
斯氏寒山诗一度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美国青年最喜欢的文学著作之一。用译者自己的话来说,在欧洲、南非、南美和北美,不管男女,各行各业的读者都对那些诗反响火热。
阿瑟·韦利 材料图片
Ⅲ 查尔斯·弗雷泽对寒山诗的隐喻解读
与韦利和斯奈德不同,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 Frazier)对寒山诗的解读极端宛转,简直不为人发觉。1997年,他宣布的小说《寒山》(Cold Mountain,亦译作《冷山》)因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而备受重视。2004年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该影片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在承受我国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寒山》得名于唐诗,它讲的是人们心灵上的归宿。
小说叙说了19世纪美国内战时期南部战士因曼历经困难回到故土寒山的故事。“我奔走风尘只为找你”成为他仅有的救生索。因曼心心念念回归故土与艾达在寒山望穿秋水两条主线,将各种人物及其命运交错会聚。小说里印第安老妇人救助因曼的情节分外引人重视。其时因曼走失于人迹罕至的山野,正堕入失望时,在深山安营27年的白叟伸出了援手。她单独日子在隐秘的森林里,养羊、捕捉猎物、写日记,悠然自得地从山林中罗致各种物资。她的篷车上有一幅图像,标题意味深长——《咱们个别的生命真实时间短》。老妇人为因曼杀羊煮饭、医治枪伤,一同也启迪了他的心灵。而另一边,苦等因曼回家的艾达在父亲逝世后,被逼重新认识土地与天然。两个女性都在山的滋补中呈现出坚韧的生命本性。
小说描写了美到令人心醉的景色与残酷到令人心碎的争夺劫杀、勤劳劳动的俊朗蠢笨青年与历经烽火淬炼的沧桑战士、对爱情的执着与面临风险的惊骇……种种激烈的敌对和反差不时震慑着读者。
或许是作者从小日子在山区的阅历使他在寒山诗中找到了心灵故土,因而他将故事主人公故土的高山命名为“寒山”,这也是我国诗人寒山子归隐禅修处的山名。两个寒山都远离尘嚣、隐秘而粗粝,兼备详细与笼统两层维度。它既是地名,又是人名,一同隐喻着万物归一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的保护之所。寒山作为要害意象在小说中一次次重复呈现,好像是一个原始、纯洁而又遥不行及的期望之境,这正是小说扉页上的两句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的含义地点。它暗示着人们对平和安静日子的神往,引发读者对人道、对天然以及人与人、人与天然等联系的深思与检讨。
小说《寒山》封面 材料图片
故事结局悲中有喜。尽管失去了父亲,但因曼和艾达的女儿明丽心爱、茁壮成长,与死里逃生的人们一同高兴地日子在寒山脚下。这抹亮色,无疑给故事增添了许多暖意、期望与活力。
好的艺术著作,总是有着强壮的生命力与穿透力。寒山是唐代的,也是今世的;是我国的,也是国际的。在西方解读者的多维阐释中,寒山诗篇的意境被赋予了新的意蕴,宣布千年回响。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2日 06版)
来历:光明网-《光明日报》